论文查重前合并文档格式出错,是很多同学在最后关头容易踩的一个大坑。你辛辛苦苦把各个章节写完,最后总得把它们拼成一个完整的文档拿去查重,这个“拼”的过程,要是稍微有点马虎,格式出了错,那对查重结果的影响,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咱们先说最直接、最常见的影响,就是参考文献列表被当成正文给查了。很多同学写论文,喜欢把正文和参考文献分开写,存在两个不同的Word文档里。最后合并的时候,可能就是简单地全选、复制、粘贴。问题就出在这个“粘贴”上。如果你在粘贴参考文献部分的时候,没有注意格式的连续性,比如参考文献的标题没有用“标题1”或者“标题2”的样式,或者前面没有插入一个分页符,导致参考文献和前面一章的结尾连在了一起。这时候,查重系统在扫描你的文档时,它可能就无法准确识别出“参考文献”这四个字是一个列表的开始。它会把参考文献里的那些条目,比如“[1] 张三. 一项重要研究[J]. 某某学报, 2023, 10(2): 1-10.”,当成普通的正文段落来处理。你想想,你的参考文献列表里,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年份这些,都是标准的名词和短语,数据库里海了去了,这么一查,你的重复率“噌”地一下就上去了,而且可能高得离谱。你明明是规范引用,结果因为一个格式错误,被系统当成了抄袭,这冤不冤?
除了参考文献,页眉页脚和页码的混乱也是一个大麻烦。有些同学在合并文档时,没有注意分节符的使用,导致整篇论文从头到尾都用了同一套页眉页脚。比如,你的摘要和目录部分本来是不应该有页眉或者页眉内容应该不同的,结果合并后跟正文用了一样的页眉。查重系统虽然主要检测正文,但一些高级的系统或者学校设定的严格规则,也可能会把页眉页脚里的内容纳入检测范围。如果你的页眉里恰好有论文标题或者章节名称,而这些内容又和数据库里的某些论文相似,那也会无端增加重复率。更糟糕的是,页码的混乱可能会影响系统对文档结构的判断,导致它分段错误,把不属于同一段的内容硬凑在一起比对,结果自然就乱七八糟了。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错误,就是字体和段落格式的混乱。你从不同文档里复制过来的内容,可能带着各自原来的格式。比如,你的第一章是宋体小四,第二章复制过来的时候变成了 Times New Roman 五号,行间距、段前段后间距也都不一样。这种视觉上的不统一,先不说影响美观,对查重系统来说,它可能会干扰其对句子和段落的切分。系统识别句子,很多时候是依据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结构。如果你的格式乱七八糟,可能会导致系统把一个完整的句子错误地拆成两半,或者把两个不相关的句子连在一起去和数据库比对。这种错误的比对,结果肯定是不可靠的,很容易产生误判,把一些原本不重复的内容也给标红了。
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合并过程中出现了内容的丢失或者错位。比如,你复制的时候没选全,漏掉了一段;或者粘贴的时候光标位置不对,把第三章的内容插到了第二章的中间。这种内容上的硬伤,对查重结果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内容丢失了,你的论文逻辑就不完整了,查重出来的结果自然也是残缺的。内容错位了,会导致上下文语境完全混乱,系统在比对时,会拿你的A段话去和数据库里毫不相干的B段话比对,结果可能完全没重复,也可能因为某些巧合的词组而重复,但无论哪种结果,都已经失去了查重的意义,因为它检测的根本不是你真实写好的那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