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前要不要把表格转成图片,这真是个在学生圈里流传已久的“偏方”,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感觉能给查重系统设置一个“视觉盲区”,让它读不懂表格里的内容,从而降低重复率。但这个操作,实际上是个风险极高的“双刃剑”,用不好,很容易伤到自己。
现在的查重系统,尤其是像知网这种主流系统,技术已经相当智能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比对工具,它还具备一定的图像识别能力,特别是对文档里嵌入的图片。你把一个Word表格直接截图变成一张图片,在系统看来,这就是一张图。它确实无法直接“阅读”图片里的文字,也就无法进行文字比对。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偏方”似乎是有用的,表格里的数据确实可能因此逃过一劫。
但是,这个“有用”是有巨大代价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风险,就是学术诚信问题。你为什么要用图片代替表格?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表格里的内容有重复风险。你这么做,本质上是在试图用技术手段掩盖潜在的重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审核论文时,不仅仅看查重报告的那个数字,他们还会亲自审阅你的论文。如果一个老师看到你的论文里,文字是文字,突然插进来一张风格迥异的表格图片,他会怎么想?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学生有问题”。他可能会立刻把你的论文图片里的文字手动打出来,再去数据库里比对一下。一旦发现你确实是通过这种方式规避查重,那性质就变了,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率问题,而是一个学术不端的行为,后果可比重复率高几个百分点严重得多。
第二个风险,是严重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专业性。表格转成图片后,分辨率会下降,尤其是在打印出来的时候,图片里的字迹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锯齿。这会让你的整篇论文看起来非常不专业,像是东拼西凑起来的。而且,图片是无法编辑的,如果答辩时或者评审老师指出你表格里的一个数据或一个标签有错误,你当场是无法修改的,这会非常尴尬。一个规范的学术论文,其表格应该是可编辑的、格式统一的文本,而不是一张张僵硬的图片。
第三个风险,是查重系统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聪明”。虽然系统不能直接读取图片,但它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式来判断。比如,你把表格转成了图片,但表格前后的描述文字,比如“如表3所示……”,以及表格的标题“表3:XX实验数据对比”,这些文字它还是能读到的。如果它发现你的论文里有很多类似“如表X所示”的引导,但后面却跟着一张无法识别的图片,它可能会在查重报告里给出一个“疑似图片规避”的提示,这同样会引起评审老师的警觉。
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表格转图片是合理的呢?其实也有,但非常罕见。比如,你的表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从其他软件导出的结果图,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图形,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罗列。或者,你引用的是一个扫描版古籍里的表格,它本身就是一张图片。在这些情况下,以图片形式呈现是合理的,但你必须在图注或正文中明确注明其来源。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正确的做法根本不是去想怎么“绕过”查重系统,而是应该直面问题。如果你的表格数据有重复风险,说明你表格里的文字描述,比如表头、表侧的栏目名称,或者表格下方的注释,可能和某些文献高度相似。你应该做的,是去修改这些文字,用你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语言,调整表格的呈现方式,比如合并或拆分一些单元格,改变一下行列的顺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整个表格变成一张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