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脑子已经糊成一团,可一想到论文查重系统要是突然更新,心里还是咯噔一下,那种“万一白写了”的恐慌感就会冒出来,毕竟谁也不想因为系统算法换了新花样,结果重复率从15%蹦到30%,导师一句“回去改”就能把人打回原形。真实情况是,论文查重系统确实会悄悄升级,就像手机系统半夜自己更新一样,后台把比对库扩大了,把语义识别模型换得更聪明了,甚至把标点符号都算进指纹里,这些改动平时没人通知,可一旦提交检测,数字一蹦出来,人就傻眼。
去年隔壁实验室的小李就踩过坑,他用的是自己一年前写的小论文做基底,想着框架差不多,改改数据就能交,结果学校从知网换到万方,系统版本号从5.2跳到6.0,重复率直接从8%翻到22%,原因就是新系统把“研究方法”那一章里的被动句式全揪了出来,还顺手把引用的2018年英文文献也标红了,搞得他通宵把句子掰碎重组,连“本文采用”四个字都不敢连用,最后靠加一堆“笔者以为”“本研究尝试”这种口水话才降到10%以下。
再往前倒,2019年那会儿维普更新过一次,直接把公式识别模块升级,原本OCR扫不出来的图片公式,现在能转成LaTeX拿去比对,不少工科生贴在附录里的公式截图瞬间全军覆没,重复率飙升到40%,贴吧里哀嚎一片,后来大家学乖了,要么把公式自己手打一遍,要么干脆删掉只留编号,宁可答辩被老师骂“推导不详细”,也不敢赌系统认不出。
说到底,论文查重系统的更新逻辑就是“更严、更细、更鸡贼”,早期只比文字,后来比句子结构,现在连“研究背景”里那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套话都能查到同源,逼得大家写综述时连“近年来”都不敢用,得改成“过去若干年”,听起来别扭但保险,毕竟系统不会嫌你啰嗦,只会嫌你和别人长得像。
最难受的是预查和正式查重之间如果系统升级,简直像开盲盒,我见过有人预查用PaperPass 9%,学校用知网新版直接飙到21%,原因只是知网把硕博库更新到前一天,刚好收录了他师兄上个月上传的论文,两人致谢部分都写了“感谢导师在深夜指导”,这种车轱辘话也被算重复,逼得他把致谢删得只剩两行,导师看完还问“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所以每次系统更新后,群里就会流传各种玄学技巧,有人说把“的”“了”全删掉能降低3%,有人说把中文逗号换成英文逗号能骗过算法,还有人说把段落顺序打乱有用,其实大多不靠谱,真正有效的就是老老实实改写,把别人的观点嚼碎咽下去再用自己的话吐出来,哪怕啰嗦点,也比提心吊胆强,毕竟论文查重系统再升级,也认不出你脑子里的原创想法,只要肯花时间,总能把重复率磨到安全线以下,只是头发又要多掉几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