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报告出来之后,那花花绿绿的一片,看着就跟个交通信号灯似的,红红绿绿的,确实挺让人头大的,尤其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报告的同学,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这些颜色都代表着什么“判决”。其实,把这些颜色搞明白了,你就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论文到底“病”在哪儿,该怎么“对症下药”,这比你自己瞎猜、瞎改要高效得多。虽然不同的查重系统,比如知网、维普、万方,它们用的颜色可能稍微有点差别,但大体上的意思是相通的,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个通用的“学术健康指示灯”。
一般来说,最扎眼、最让你心惊肉跳的颜色,肯定是红色。红色在论文查重报告里,基本上就等同于“高危警报”,它意味着你这部分文字跟数据库里的某些文献存在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系统检测到连续十几个字或者更长的一段话,跟别人的文章完全重合,就会给你标上红色。看到红色,你就别抱什么侥幸心理了,这部分基本上就是“重灾区”,是你必须下大力气修改的地方。红色段落通常意味着你可能是直接复制粘贴了原文,或者是改写得非常敷衍,只是换了个别词语,但句子结构和核心词汇都没变。对付红色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地重写,你要把原文的意思读懂,然后完全抛开它的句子结构,用你自己的话,结合你论文的上下文,重新组织语言表达一遍。简单地同义词替换或者调整语序,对于红色段落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
比红色稍微温和一点的颜色,通常是橙色或者黄色。这两种颜色可以看作是“中度预警”,它们代表的意思是“疑似抄袭”或者“中度相似”。也就是说,你这部分的文字,虽然不像红色那样跟原文一字不差,但相似度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系统可能发现你用了和原文大部分相同的词汇,只是调整了语序,或者替换了一些不那么关键的词语,但整个句子的骨架和核心意思还是保留了原文的影子。这种程度的重复,虽然不像红色那么刺眼,但同样也是需要重点修改的对象。因为评审老师看到这种橙色或黄色的段落,也能一眼就看出你这里有“借鉴”的嫌疑,只是手法比直接复制稍微“高明”了一点。修改这种段落,你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释义”,也就是真正地理解原文,然后用全新的句式和词汇去重构它,让它从骨子里就变成你自己的话。
报告里最常见的颜色,可能就是绿色了。绿色通常代表着“安全”或者“低度相似”。看到绿色,你一般可以先松一口气,因为这说明你这部分的文字原创度比较高,或者跟数据库里的文献相似度很低,在系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绿色也并不完全等于“完美无缺”。有时候,一些非常通用的表述,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种话,因为太多论文里都这么写,系统也可能给你标成绿色,因为它知道这种话很难避免。虽然这种绿色不会对你的总重复率造成太大影响,但从提高论文质量的角度来说,你最好还是把它改成更具个人特色、更具体的表述,避免让你的论文显得空话套话连篇。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颜色,有些查重报告里可能还会有蓝色或者灰色。蓝色通常代表“引用”,也就是说,系统识别出这部分文字是你明确标注了引用来源的内容。但这里要特别注意,被标为蓝色,只是说明系统“知道”你在引用,但它依然会把这部分文字计入总重复率。很多学校对总重复率有硬性要求,所以即使是规范的引用,也要控制比例。而灰色呢,通常代表“排除部分”,比如你论文里的参考文献列表、个人简历、致谢部分,这些内容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排除在查重范围之外,所以它们通常显示为灰色,你不用太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