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之后用同义词替换加上调整语序这个方法来降重,这是大家最常用、也最直观的降重手段。这个方法到底灵不灵,它就像一把钝刀子,砍一些软乎乎的东西还行,但遇到硬骨头就基本上没辙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帮倒忙。你得先明白,现在的论文查重系统,早就不是那种只会认字、不会认句子的“文盲”了,它的算法已经进化到了一个相当智能的水平。
我们先说说这个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好像”有点用。如果你的论文里,那些被标红的部分,是一些比较口语化的、或者描述性的长句子,句子结构不那么固定,里面有很多可以替换的形容词、动词。你把“这个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改成“该举措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再把语序前后颠倒一下,比如“该举措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是在本次研究中观察到的”,这样一来,查重系统可能就检测不到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连续十几个字了,重复率确实会降下来一点。对于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重复内容,这种“小打小闹”式的修改,有时候能帮你把重复率从百分之二十多压到百分之十几,让你离及格线更近一步。
现在很多查重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叫“语义识别”的算法。这个算法厉害在哪儿呢?它不光看你用的字是不是一样,它还会分析你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核心意思。你同义词替换得再溜,语序调整得再花哨,只要句子的主干结构和核心词汇没变,系统依然能识别出这两句话是“一家人”。比如,原文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你把它改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乃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所在”,或者“营销活动的根本为迎合顾客的需要”。你看看,字词换了不少,语序也颠倒了,但意思和结构没变,在系统眼里,这三句话几乎就是等价的,它照样给你标红。你辛辛苦苦改了半天,结果发现重复率一点没降,那种挫败感别提多强了。
更危险的是,过度依赖同义词替换和语序调整,很容易把你的论文改得面目全非,读起来特别别扭,甚至产生歧义。有些同义词,看着意思差不多,但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它们的内涵和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你随便找一个词换上去,可能就会改变你原本想表达的精确含义,让你的论述变得不严谨。而语序调整更是个技术活,调得好,可能只是有点拗口;调得不好,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就乱了,前言不搭后语,评审老师一看就知道你这是为了降重而胡乱改的,反而会觉得你治学态度不端正。这种为了降重而牺牲论文可读性和准确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