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时脚注内容过多会不会影响重复率,这是很多喜欢用脚注来补充说明的同学会担心的地方。脚注嘛,顾名思义,就是放在页面底下的注释,感觉上像是“旁白”,不属于正文,那查重系统会不会“视而不见”呢?这事儿吧,还真没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你脚注里到底写了些什么,二是你用的查重系统到底有多“聪明”。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查重系统本质上是个“文字比对”的程序,它没有人类的阅读理解能力,它不懂得区分“正文”和“注释”的文学功能。在它眼里,你提交的文档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字池,它会把这个池子里的文字拆分成一个个小片段,然后拿去和它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你用的那个查重系统,在开始比对之前,会不会自动把脚注区域给“屏蔽”掉。
在大多数情况下,查重系统它会把用Word标准格式插入的脚注内容排除在正文检测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它知道这部分是注释,不会拿去和论文主体内容一起计算重复率。但是,这个“智能”是有限度的,而且也不是绝对的。万一你提交的文档格式有点乱,或者你为了图方便,根本没用标准的脚注功能,而是手动在页面底下打了几行字,甚至还加了序号,那系统很可能就把它当成正文的一部分给扫进去了。这种情况下,脚注内容过多,而且恰好又引用了一些公共资料或者别人说过的话,那它肯定会拉高你的总重复率。
更重要的是,你脚注里写的内容本身是什么性质。如果你的脚注只是对正文里的某个术语做个简单的解释,或者补充一两个背景信息,都是你自己写的原创性文字,那就算被查到了,一般也不会标红。但很多同学喜欢在脚注里做大段的补充说明,甚至把一些不适合放在正文里的文献综述、理论背景都塞到脚注里。这些内容,往往引用了大量他人的观点。一旦这些脚注被系统纳入检测范围,那它们就变成了一个个“重复率炸弹”。你正文可能写得干干净净,结果脚注部分一片红,最后总重复率一出来,直接超标,那可就太冤了。
脚注的本意是“注”,是补充,是点到为止的说明。它不是你的“第二战场”,不是让你把写不下的东西都扔进去的“回收站”。如果你发现你的脚注已经写了好几行,甚至占了小半页,那你就要反思一下了:这些内容真的有必要放在脚注里吗?它们是不是更应该被整合到正文的逻辑中去,或者干脆就删掉?过度依赖脚注,不仅会给查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也会让你的论文结构显得很臃肿,阅读体验很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