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毕业论文查重是一个反复修改、逐步完善的过程。你辛辛苦苦写完初稿,心里肯定没底,不知道自己引用的部分格式对不对,哪些话不小心跟别人写得太像了,所以第一次查重,重复率可能确实会比较高。这时候你拿到报告,对着那些标红的地方,一句一句地去改,要么换种说法,要么加上正确的引用标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
改完之后,你心里还是不踏实,想再查一次看看效果怎么样,结果发现重复率降下来了,但还有一些小地方需要微调,于是再改再查。像这样,为了把论文质量提上去,为了确保最终提交给学校的版本是合格的,查个三四次甚至更多,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老师其实也心知肚明,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所以这种以修改和降低重复率为目的的多次查重,不但不会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反而恰恰说明你对毕业论文是认真对待的。
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如果你的多次查重不是出于修改的目的,而是带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心理,那性质就完全变了。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同学不是去认真修改论文内容,而是专门去找那些查重系统测不出来的“降重技巧”,比如用一些生僻的同义词替换,或者故意把一句话拆得七零八落,搞得文理不通,就为了让机器识别不出来。这种行为虽然可能暂时让重复率数字变好看了,但它违背了学术写作的根本原则,也就是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严重的是,有些同学可能会利用不同查重系统之间的差异,去钻空子。比如他先用一个比较宽松的系统查,过了之后再用学校要求的那个严格系统查,如果不过,他就想办法去修改那些被严格系统标出来的地方,而对宽松系统没标出来的地方就不管了,这种纯粹为了应付机器而进行的查重,就已经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
还有一种情况就更危险了,就是利用查重系统进行所谓的“试错”。有些同学可能直接从网上大段大段地复制粘贴内容,然后通过反复查重,看看哪些部分能被查出来,哪些查不出来,然后就把查出来的部分稍微改改,查不出来的就原封不动地留着。这种行为就不再是简单的修改了,而是一种故意的、有组织的抄袭行为,这已经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学校一旦发现你有这种操作,比如通过查重记录或者论文本身那些不自然的修改痕迹判断出来,那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了,轻则论文打回重写,延迟毕业,重则可能会记过处分,甚至影响学位授予。
关键不在于你查了多少次,而在于你每一次查重之后做了什么。你是拿着报告去认真修改自己的表述,去规范自己的引用,还是拿着报告去研究怎么骗过机器,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反对的从来不是学生为了写出好论文而多次检查,反对的是那种把查重当成作弊工具,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掩盖抄袭事实的行为。只要你每一次查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原创、更规范,那查多少次都不过分,这反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