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脚注本身作为引用来源的说明,理论上不应该被计入重复率,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如果脚注格式乱七八糟,比如标点符号用错、字体字号不一致,或者干脆把脚注内容混到正文里,论文查重系统可能会把它当成普通文字来处理,这样原本正常的引用就可能被误标为重复内容。特别是那些比较严格的查重系统,对格式错误特别敏感,哪怕只是多了一个空格或者少了一个句号,都可能影响识别结果。
脚注格式错误还可能导致引用内容被重复计算。比如你引用了一句话,按照规范应该在脚注里注明出处,但如果脚注格式不对,系统可能识别不到这是引用,反而会把这句话和正文里的其他内容一起比对,结果重复率就莫名其妙地高了。更麻烦的是,有些学校或期刊对论文查重结果有硬性要求,一旦重复率超标,哪怕是因为格式问题导致的,也可能需要返工修改,甚至影响答辩或发表。所以脚注格式虽然看起来是小细节,但在论文查重这个环节上,还真不能马虎。
脚注格式错误还可能影响查重报告的可读性。正规的查重报告会清晰标出重复部分和引用部分,如果脚注格式乱了,报告里可能会出现一大堆标红的无关内容,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重复,哪些只是格式问题。这样一来,修改起来就特别费劲,得逐字逐句核对,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而且,如果导师或审稿人看到查重报告里因为格式问题导致一堆乱七八糟的标红,可能会觉得你态度不认真,印象分就低了。
其实避免这些问题也不难,写论文的时候多花点时间检查脚注格式就行。现在很多文字处理软件都有自动生成脚注的功能,用起来挺方便的,能避免大部分格式错误。提交论文查重之前,最好自己先对着学校的格式要求过一遍,看看脚注的标点、字体、编号是不是都符合规范。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先用学校指定的查重系统试一次,看看报告里有没有因为脚注格式问题导致的异常标红,有的话赶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