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做完论文查重拿到报告那一刻,心里肯定咯噔一下,看着那一片飘红的内容,头都大了,最要命的是这些重复内容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总不能一头雾水就去改吧。核对重复内容来源这事儿其实没那么复杂,关键得有点耐心,一步一步来捋清楚。
你拿到的那份论文查重报告,通常都是一个网页或者PDF文件,里面会把所有重复的部分给你标出来,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橙色,颜色越深说明重复率越高。你点开任何一处标红的地方,报告系统一般都会直接给你列出它认为的相似来源,可能是某篇期刊论文,也可能是某篇硕博论文,甚至还有可能是你自己的课程作业或者以前发表过的小文章。这个来源列表就是你核对的第一步,你得仔细看看它列出来的这些文献,你是不是真的看过,是不是真的参考过。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论文查重系统给你匹配的来源有时候挺奇怪的,明明你记得是参考A文献,它却给你匹配到了B文献,这种情况特别常见。因为系统是机械地比对你的文字和数据库里的海量文献,它不懂语义,只会找字面上长得像的。所以你看到它匹配的来源,别急着认,得自己动脑子去回忆一下,你当时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构思的,是不是真的看了那篇文献。如果你确认自己根本没看过报告里列出的那篇文献,那很有可能就是你们俩用了同一个公共的资料来源,或者引用了同一段法律条文、同一个标准定义,这种情况下重复是难免的,改起来也相对简单,换种说法或者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就行。
还有一种情况也挺让人头疼的,就是论文查重报告显示重复来源是你自己以前交的作业或者发表过的文章。这个得分情况看,如果你的毕业论文是在你以前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深化和扩展,那这种重复其实是合理的,你需要在提交给学校或者导师的时候特别说明一下,甚至有些学校允许你申请排除这部分内容的查重。但如果你是直接把以前的东西大段大段地搬过来,没有新的思考和贡献,那这就是学术不端了,必须老老实实地重写。
核对来源的时候,你不能只盯着报告给你的那一行标题,最好是把报告里列出的那篇来源文献找出来,打开原文对比着看。看看你的原文和来源文献到底有多像,是整段整段地一模一样,还是只是几个关键的句子或者术语相似。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两句定义性的话重复了,这种问题不大,稍微调整一下语序或者换个同义词就能解决。但如果是大段的论述都高度重合,那你就要小心了,这说明你当时可能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文献内容,而是直接照搬过来了,这部分必须彻底重写,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
整个核对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检查和反思的过程,通过论文查重报告,你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是文献综述写得太像读书笔记了,还是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只能借用别人的表述。把这些重复来源都核对清楚了,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修改,而不是盲目地删减或者替换,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重复率,同时也能提升你论文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