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前,想着把附录里的图表说明文字给删了,希望能让重复率低一点,这个想法很多人都有过,但说实话,这基本上属于一种治标不治本,甚至有点自欺欺人的做法。你这么干,确实有可能让查重报告上的那个最终数字变得稍微好看一点点,但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潜在的风险,完全得不偿失。
查重系统它是个笨拙但高效的文本比对机器,你给它多少字,它就算多少字。你把附录里的图表说明文字删了,论文的总字数确实就减少了,而那些被你删掉的文字,很可能就是一些描述性的、标准化的术语,比如“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值”,这种话在无数篇论文里都出现过,是重复的重灾区。所以,从纯数学计算的角度来看,分子(重复字数)和分母(总字数)可能同时变小了,最终的百分比或许会有一丁点儿的下降,但这个下降幅度,对于你整个论文的重复率大局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像往大海里倒了一杯水,水位根本看不出变化。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这么做会破坏论文的完整性。附录里的图表,不是凭空放在那里的,它们是你正文研究的有力支撑,而那些说明文字,就是连接图表和正文的桥梁。读者,尤其是你的评审老师,需要通过这些说明文字来理解你的图表到底展示了什么数据,这些数据又是如何支撑你在正文里提出的观点的。你把说明文字删了,就等于把桥给拆了,评审老师看到一堆孤零零的图表,完全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他会觉得你的论文逻辑不严谨,结构不完整,这种印象分上的损失,比重复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要严重得多。
你总不能把删了说明文字的版本直接交上去吧?你查完重,是不是还得再把那些文字给一个一个地添回去?在这个“删除-再添加”的过程中,你极有可能因为操作失误而引入新的格式错误,或者漏掉某个图表的说明,反而弄巧成拙。与其花时间在这种意义不大的“小聪明”上,远不如把精力花在真正能降低重复率的地方,比如认真地去改写那些被标红的文献综述部分,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组织别人的观点,或者对实验结果的描述进行更个性化的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