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的时候,脚注的位置要是弄错了这个错误的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一些。很多人觉得,脚注嘛,只要内容写对了,放在页脚还是放在章节末尾,或者干脆当成正文里的括号注释,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查重系统看的又不是脚注的位置。这个想法,其实是对查重系统工作原理的一种误解,它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先来说说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你本来是想写一个脚注,结果没在Word里用正确的“插入脚注”功能,而是手动在正文里敲了一个上标的数字“1”,然后在页面的最下面也手动敲了一个“1”,后面跟着你的注释内容。从外观上看,这跟正规的脚注一模一样,但在论文查重系统这个“机器人”眼里,这两者有天壤之别。系统是通过识别特定的格式标记来理解你的文档结构的。如果你用的是正规的插入脚注功能,系统就能识别出“哦,这是一个脚注”,它会把脚注里的文字跟正文文字区分开来处理,通常情况下,脚注里的内容是不参与正文重复率计算的,或者会有一个单独的统计。但如果你是手动输入的,系统就傻眼了,它不认识你那个手动敲的“1”是什么意思,它只会把页脚下的那段注释文字,当成是一段孤立的、没有上下文的普通文本。然后,它就会把这段文字拿去跟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你的脚注里引用了一些经典定义、法律条文或者别人说过的话,那这段文字几乎百分之百会被标红,直接拉高你的总重复率。这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就因为你一个手动操作的习惯,就这么发生了。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错误,就是脚注内容本身没问题,位置也对,但是你脚注里引用的那个文献,在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里却找不到,或者信息对不上。这种情况,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脚注内容本身被标红,但它会引发一个连锁反应,让你正文里的一段话被“误伤”。举个例子,你在正文里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然后给这句话加了一个脚注,注明了出处。在论文查重系统进行高级检测时,它不仅会看文字,还会尝试匹配引用关系。它看到你正文里的这句话跟数据库里某篇文献很像,同时你又加了一个脚注,它就会去你的参考文献列表里找这个脚注对应的条目。如果它能找到,并且信息匹配,系统就会判定这是一次规范的引用,这句话的重复可能就会被算作“引用相似比”,问题不大。可如果你的脚注位置错误,或者脚注信息不规范,导致系统在参考文献列表里找不到对应的条目,它就会认为你这句话是“虚假引用”或者“引用不规范”,它就会把这句话的重复直接算作最严重的“去除引用后的复制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抄袭”。你看,一个脚注位置的错误,或者格式的错误,最终却让正文里一段本来可以合理引用的内容背了黑锅,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即使你的脚注错误侥幸没有影响查重率,它也会在人工审核环节给你减分。评审老师拿到你的论文,看到你的脚注格式乱七八糟,有的在页脚,有的在章末,数字编号也是时断时续,他会怎么想?他不会觉得你是不小心,只会觉得你这个学生治学态度极其不严谨,连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都做不到。一个连脚注都摆不明白的人,老师很难相信你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是严谨可靠的。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