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系统对摘要的检测是不是更严格,毕竟摘要是整篇论文的“脸面”,要是这里出了问题,感觉整篇论文的印象分都得大打折扣。很多人觉得,摘要那么短,字字珠玑,系统是不是会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所以检测起来会更苛刻。
从技术原理上讲,论文查重系统本身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摘要检测模式”,它不会在检测到“摘要”这两个字的时候就突然提高警惕,切换到一个更严格的算法。系统的工作方式更像是一个勤劳的搬运工,它把你的整篇论文,从标题到参考文献,切成一小段一小小的句子或者短语,然后把这些小碎片扔到它那个庞大的数据库里去进行比对。在这个过程中,摘要里的每一句话,和正文里的一句话,在系统眼里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等待被比对的文本碎片,系统并不会因为这句话出现在摘要里就给它加个权重或者提高相似度的阈值。
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普遍感觉摘要更容易“出事”呢?这主要是由摘要本身的写作特性决定的。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高度浓缩,它要求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就导致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无法避免的“标准件”和“通用件”。比如,你研究某个领域,你的研究背景描述很可能跟其他相关论文的背景描述有很高的相似度,因为大家引用的都是那些经典的理论和公认的事实。你的研究方法部分,比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这种表述方式也几乎是所有用这个方法的人都会写的,重复率自然就低不了。这些内容在摘要里占比很高,就很容易被标红。
摘要是可以独立存在、被单独检索和阅读的,很多数据库在展示论文的时候,只会显示标题和摘要。这就意味着,摘要里的每一句话都承受着巨大的“原创压力”。正文里的一句话,可能前后都有很多你自己的论述作为铺垫和解释,显得不那么突兀,但摘要里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干货,没有任何废话。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出,使得你在写作时很难完全避开前人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公认的研究范式或者结论的时候,你很难换一种全新的说法。
虽然论文查重系统在技术上没有对摘要“另眼相看”,但由于摘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性、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它独立承担“门面”的角色,导致它在实际检测结果中,确实更容易出现重复率偏高的情况。这就像一个考试,所有学生用的都是同一套标准答案,只是顺序和个别词语不同,那么他们的答案相似度肯定就高,而摘要里的很多内容,就扮演了这种“标准答案”的角色。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关键还是要在写作上下功夫。在写摘要的时候,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通用性描述,比如研究背景和方法,可以尝试调整语序,或者用一些同义词进行替换,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能降低一些表面的重复率。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你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和独特发现,这部分内容是你独有的,别人很难复制,这是降低摘要重复率的根本。你要在有限的字数里,把你研究中最闪光的、最与众不同的那部分内容给凸显出来,让这部分成为摘要的主体,这样即使有一些通用表述被标红,也不会影响整个摘要的原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