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报告拿到手,看着上面一片片的红,心里肯定咯噔一下,接下来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这内容到底该改多大劲儿才算合适。改得太轻,重复率下不去,等于白忙活一场;改得太重,又怕把原来的意思给改没了,或者改得面目全非,连自己都认不出来。这个修改幅度的把握,确实是个技术活,它不是简单地看重复率数字,而是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得有点“对症下药”的智慧。
修改的幅度,最直接的参考当然是学校或者期刊给出的那条硬杠杠,比如总重复率要求低于百分之十五。如果你的论文查重结果只比这个线高出那么一两个百分点,那说明问题不大,你可能只需要做一些“微调”。这种微调,主要集中在那些被标红的零散句子上。你可以尝试着换一种说法,把原来的长句拆成短句,或者把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调整一下语序,把一些主动句改成被动句,或者反过来。再配合着替换一些同义词,但记住,同义词替换只是辅助,不能当成主力,否则句子会变得很生硬。这种程度的修改,目的是在不改变句子核心结构和逻辑的前提下,让它在文字表面上看起来跟原文不一样,骗过查重系统。
可要是你的查重报告惨不忍睹,重复率高出标准一大截,甚至某个章节整片整片地红,那这种小打小闹的修改就根本不管用了,你必须得下狠手,进行“大刀阔斧”的重写。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你不是零星地借鉴了别人的观点,而是大段地复制粘贴了别人的表述。对于这些被标红的段落,你不能再去琢磨怎么改几个词了,你应该做的是,彻底把这个段落给忘了,然后回过头去看你引用的原文,真正理解它想表达的意思,最后合上原文,用你自己的话,按照你自己的论文逻辑,把这个意思重新组织语言写出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是你把知识内化之后再输出的过程。只有这样改出来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重复的嫌疑。
修改幅度的大小,还要看你论文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就像看病一样,不同部位的毛病,治疗的力度也不一样。如果你的文献综述部分重复率高,这相对好办一些,因为这部分本来就是总结前人工作,有些固定表述难以避免。你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评述和分析,把引用的内容和你自己的观点融合在一起,这样既能降低重复率,又能提升综述的深度。但如果是你的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这些核心章节重复率高,那问题就严重了,这部分是你论文的原创性所在,必须用最严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哪怕逐字逐句地重写都不过分,绝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修改不能只为了降重而降重,不能为了改而改。你所有的修改,都必须服务于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让你的论文表达更清晰、逻辑更严谨、学术更规范。有些同学为了降重,把句子改得逻辑不通、病句连篇,这就本末倒置了。评审老师在看你的论文时,不光看重复率,更看重论文本身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