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能不能分章节多次去进行论文查重,很多人为了省钱,或者想看看自己某个部分写得怎么样,就动了把论文拆开来查的心思,这个想法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作起来门道不少。
首先,从技术层面讲,你把论文的某一章,比如“文献综述”或者“研究方法”这一块单独复制出来,扔到查重系统里去检测,系统是肯定能给你出一个结果的。它会把这一章的内容跟它数据库里所有的资料进行比对,然后告诉你重复率是多少,哪些句子是红的。从这个角度看,分章节查重是完全可行的,很多学生也确实这么干,尤其是在论文的初稿阶段。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是省钱,毕竟查一次完整论文的费用不便宜,分章节查,一次只查几千字,费用会低很多;二是可以针对性地修改,比如你发现文献综述部分重复率特别高,你就可以集中火力去攻克这一块,而不是等整个论文写完了再回头来改,那样工程量太大了。
但是,这里面的坑也挺深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分章节查重的结果,和你把整篇论文放在一起查重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回事,甚至可能会有挺大的出入。为什么呢?因为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它的逻辑是连贯的,很多表述会在不同的章节里反复出现,比如你的核心概念、研究假设、研究结论等等。
你单独查第一章的时候,系统可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但当你把所有章节合在一起查的时候,系统就会发现,你在引言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在结论部分又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话说了一遍,这种跨章节的自我重复,在整篇论文的查重报告里会被标记出来,但分章节查的时候,你是完全发现不了的。这就好比你只检查了左手,却忘了检查右手,结果两只手戴的是同一款戒指,整体一看就重复了。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学校的要求。绝大多数学校,最终认定的都是你提交的完整版论文的查重报告。他们才不管你之前分章节查了多少次,结果是多少,他们只看最后一次、覆盖全文的那份报告。
而且很多学校使用的查重系统,比如知网,它的算法特别复杂,有一个“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或者“跨语言检测”之类的功能,你把论文拆开来,这些功能就没法发挥作用了,检测出来的数据可能还不如整篇检测来得精准。特别是对于硕博论文,知网还有一个“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里面包含了往届师兄师姐的论文,你分章节查,是跟这个库里的完整论文比,还是跟章节比?算法上肯定有差异,结果自然也就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