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的时候,脚注格式没按照学校规范来它到底会不会被标红,情况其实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先明白查重系统的工作原理,它本质上是个文本比对工具,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你论文里连续的、可识别的文字,拿去跟它的庞大数据库进行匹配。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那个不规范的脚注,在系统看来,到底算不算一段可以被正常识别和比对的“正文”。
如果你的不规范,只是指字体、字号或者标点符号跟学校要求的模板有出入,比如要求用宋体五号你用了楷体小四,或者要求用圈码①你用了方括号[1],但脚注里的文字内容本身是“作者,《书名》,出版社,年份,第几页”这样清晰可辨的,那查重系统大概率会把它当成普通文本来处理。这时候,如果脚注里引用的那句话或者那段描述,碰巧跟数据库里的某篇文献重复了,那它照样会被标红。反过来,如果你的脚注内容是你自己写的原创性解释,那就算格式不对,它也不会因为重复而被标红,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重复的对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格式错误本身不直接导致标红,但它会间接影响你的重复率计算。
还有另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就是你的格式不规范到了一个程度,导致查重系统根本不认为那是个脚注。比如,你本该用自动插入的脚注功能,结果嫌麻烦,直接在页面底端手动打了一段文字,并且没有用任何上标符号在正文里做标记。这样一来,查重系统就会把页面底端那段话,完完整整地当作你论文正文的一部分来扫描。如果那段话恰好是引用了某本书的核心观点,而且字数还不少,那恭喜你,你的重复率可能会瞬间飙升一大截,而且查重报告里会显示出一大段触目惊心的红色,你自己看了都心慌。
更麻烦的是有些学校用的查重系统比较智能,它会识别一些特定的引用格式。如果你用的是标准的、规范的脚注格式,系统可能会在比对时自动忽略掉这些引用信息,只比对正文内容。可你一旦格式乱了,系统识别不出来,它就可能把原本应该被忽略的引用信息也算进重复率里,这就非常冤枉了。所以,脚注格式不规范,它带来的风险不仅仅是可能被标红,更重要的是它会扰乱查重系统的正常判断逻辑,让你的查重结果变得不准确,充满了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