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之前,动歪脑筋把大段文字转成PDF图片,企图用这种“障眼法”来蒙混过关,这个想法听起来好像挺聪明的,感觉像是给查重系统戴上了眼罩,让它啥也看不见。但实际上,这招儿不仅行不通,而且还属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学术自杀行为,简直就是在悬崖边上蹦迪,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很多人可能觉得,查重系统不就是个文字比对程序嘛,我把文字变成图片,它不认识图片里的字,自然就检测不到重复了。这个逻辑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它完全低估了现在论文查重系统的“智商”和背后评审老师的“火眼金睛”。
我们先从技术层面来聊聊为什么这招儿是自欺欺人。现在主流的论文查重系统,尤其是高校普遍使用的知网、万方这些,它们早就不是只会傻乎乎地认文字的“小学生”了。这些系统背后集成了非常先进的OCR技术,也就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你把文字转成图片,在系统看来,就等于给它出了一道“看图识字”的题。它会自动扫描你提交的PDF文件,一旦发现里面有图片,就会启动OCR功能,尝试把图片里的文字给“抠”出来,然后再拿这些抠出来的文字去数据库里进行比对。现在的OCR技术识别率已经非常高了,对于清晰度正常的宋体、黑体这些常规字体,基本上能做到百分之九十几的准确率。你以为你把它变成了图片,其实它转个身又把它变回了文字,你那些复制粘贴的内容,该标红还是照样标红,你这一通操作纯属白忙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碰巧遇到了一个技术不太灵光的查重系统,或者你用的图片分辨率特别低,模糊到OCR都识别不出来,让你侥幸通过了机器检测这一关,那你后面还有更难对付的一关,那就是人工评审。你想想,一篇好好的学术论文,正文部分读着读着,突然插进来一张图片,图片里还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这画面得有多奇怪?评审老师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司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里面有猫腻。一篇规范的论文,图片只应该用来展示数据、流程或者示意图,什么时候轮到用图片来放大段落的文字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术规范的公然挑衅。老师看到这种论文,第一反应不是你内容好不好,而是你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术品德有没有问题。他根本不需要去猜你图片里的内容是不是抄的,你这种试图规避检测的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诚信污点。
而且,你把文字转成图片,会给论文的阅读体验和可用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评审老师想在你的论文里找一段话,他没法用Ctrl+F搜索,只能用眼睛一页一页地扫,你这是在给老师的工作制造巨大的障碍。老师想引用你论文里的某句话,他没法直接复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你觉得他会愿意引用这种“麻烦制造者”的论文吗?更别提,你的论文将来是要被收录到学校数据库里的,其他同学或者研究者想参考你的研究,看到这种图片文字,估计直接就放弃了。你这样做,等于亲手断送了你论文被传播和引用的所有可能性,让它变成了一本谁也看不懂、谁也不想用的“死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