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反复进行论文查重的话,就有同学会担心了,生怕自己查的次数多了,系统就给论文打上什么“可疑”的标签,或者莫名其妙地把重复率算高了。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咱们得先搞明白这些查重系统到底是个什么工作原理,它们可没有记忆,也不会因为你多提交几次就对你产生什么“个人印象”。
你可以把每一次论文查重都想象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快照。你把你的论文文本上传到系统里,系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拿你这一次提交的文本,去跟它那个庞大的数据库里已经收录的无数文献进行比对,然后根据算法算出一个相似度百分比。它根本不关心你昨天提交过一版,上周又提交过一版,系统后台没有针对你个人账户的“历史记录”功能,更不会因为你频繁提交就判定你有作弊嫌疑。它就是个冷冰冰的比对机器,你给它什么,它就分析什么,分析完就完事,下次再来又是全新的开始。所以,从技术层面讲,根本不存在“查多了就误判”这种说法。
虽然系统本身不会误判,但你反复查重这个行为本身,可能会间接导致一些让你看起来像是“被误判”的结果。这里头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你使用的查重渠道。很多同学为了省事或者图便宜,会在网上找一些来路不明的第三方查重网站。这些网站的安全性根本没法保证,你把论文传上去,它会不会把你的论文直接收录到自己的数据库里,甚至转手卖给别人,这都是个未知数。一旦你的初稿被这种不靠谱的网站收录了,那么当你最后用学校指定的官方系统去查重时,你的论文就会跟你自己之前泄露出去的那个版本进行比对,那重复率可不就一下子就飙高了吗?这种情况看起来像是系统误判,但根源其实是你自己把论文“泄露”了出去,怪不得系统。
另外一个可能让你觉得“被误判”的原因,是你在反复修改和查重过程中,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有时候为了降低重复率,我们会对一些句子进行改写,如果改得不够彻底,只是换了几个同义词或者调整一下语序,系统依然能识别出其核心结构和大部分词汇与原文高度相似,所以重复率还是下不来。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觉得系统“死板”或者“误判”了你的原创努力,但实际上是你的修改技巧还没到家,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并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