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的时候代码部分到底会不会被检测,这事儿很多人心里没底,特别是学计算机、工程、数据科学这类专业的,论文里总要贴几段程序代码说明方法或者实验过程。你要是以为把代码一贴就没事了,系统识别不了,那还真不一定。现在的查重系统比以前聪明多了,不是光盯着你写的那几段文字看,连代码这块也慢慢纳入检测范围了。
你交上去的论文要是用Word或者PDF格式,里面直接嵌了大段代码,比如Python写的算法、MATLAB做的仿真、Java的类结构,查重系统在解析文档的时候会把所有可读文本都抓出来比对,代码也不例外。虽然它不会像人一样理解这段代码是不是最优解,但能识别出字符序列是否跟数据库里已有的内容高度一致。你要是从网上抄了个开源项目的函数直接贴进来,连变量名都没改,那基本会被标红,尤其是那种结构清晰、缩进规整、注释完整的代码段,系统更容易抓取和匹配。
更麻烦的是,有些学校用的查重系统已经专门加入了代码比对模块,比如能识别常见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把函数名、循环语句、条件判断这些特征提取出来做相似度分析。哪怕你换个变量名,调整一下缩进,核心逻辑一样,系统也能判断出是“换皮不换骨”。特别是毕业设计这种带代码实现的论文,查重通过后还可能被人工抽查,导师一看这代码风格跟某开源项目一模一样,连注释的语气都像,那问题就大了。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你写的代码是特别基础的,像“for i in range(10): print(i)”这种入门级语句,或者调用标准库的通用函数,比如pandas读个csv、numpy算个均值,这种重复率高也没事,因为大家都这么写,属于公共知识范畴。系统一般会把这些通用结构过滤掉,不会当成抄袭。但如果你整段复制别人写的模型训练流程、图像处理算法、网络爬虫逻辑,哪怕加了几行注释,也躲不过去。
还有人想着把代码转成图片插进论文里,以为这样系统就看不到了。以前这招可能管用,现在不行了。主流查重系统都带OCR功能,图片里的代码也能识别成文本,照样比对。而且你整篇论文别的都是文字,突然冒出十几张代码截图,老师审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不对劲,反而更可疑。
最稳妥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写代码,实在参考了别人的实现,就在注释里写清楚来源,比如“参考GitHub用户xxx的项目结构,结合本实验需求进行了修改”,这样既尊重原作者,也表明你是理解后重写的。